1、拼音:[gāo shān liú shuǐ]釋義:比喻知己或知音。
2、也比喻樂曲高妙。
3、出處:《列子·湯問》:“伯牙鼓琴,志在登高山,鐘子期曰:‘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。
【資料圖】
4、’志在流水,曰:‘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。
5、’”原文:伯牙善鼓琴,鐘子期善聽。
6、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。
7、鐘子期曰: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”志在流水,鐘子期曰: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念,鐘子期必得之。
8、子期死,伯牙謂世再無知音,乃破琴絕弦,終身不復鼓琴。
9、譯文:伯牙擅長彈琴,鐘子期善于傾聽。
10、伯牙彈琴的時候,心里想到高山。
11、鐘子期說:“你彈得太好了!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巍峨的高山!”心里想著流水,鐘子期說:“好??!我好像看見了奔騰的江河!”伯牙所思的,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。
12、鐘子期死后,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知音了,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,終身不再彈琴。
13、造句:他彈奏的古典樂曲,若高山流水般美妙。
14、2、這次鋼琴演奏會,他出神入化地彈奏出高山流水的神韻,令人如醉如癡。
15、3、高山流水歌唱道:我得到自由時便有了歌聲了。
16、擴展資料: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,原籍是楚國郢都(今湖北荊州)。
17、經考證,伯牙原本就姓伯,說他“姓俞名瑞,字伯牙”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。
18、而在此之前的《史書》與《荀子》、《琴操》、《列子》等書中均為“伯牙”。
19、東漢高誘注曰:“伯姓,牙名,或作雅”,現代的《辭源》也注曰:“伯姓牙名”。
20、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,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,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。
21、鐘子期名徽,字子期。
22、春秋楚國(今湖北漢陽)人。
23、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、披蓑衣、背沖擔、拿板斧的樵夫。
24、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,鐘子期感嘆說:“巍巍乎若高山,蕩蕩乎若流水。
25、”兩人就成了至交。
26、鐘子期死后,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,終身不再鼓琴。
27、高山流水藝術特色:《流水》充分運用“泛音、滾、拂、綽、注、上、下”等指法,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,抒發了志在流水,智者樂水之意。
28、第一段:引子部分。
29、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,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,旋律時隱時現。
30、猶見高山之巔,云霧繚繞,飄忽無定。
31、第二、三段:清澈的泛音,活潑的節奏,猶如“淙淙錚錚,幽間之寒流;清清冷冷,松根之細流。
32、”息心靜聽,愉悅之情油然而生。
33、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,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。
34、第四、五段:如歌的旋律,“其韻揚揚悠悠,儼若行云流水。
35、”第六段: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,大幅度的上、下滑音。
36、接著連續的“猛滾、慢拂”作流水聲,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,兩者巧妙的結合,真似“極騰沸澎湃之觀,具蛟龍怒吼之象。
37、息心靜聽,宛然坐危舟過巫峽,目眩神移,驚心動魄,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,萬壑爭流之際矣。
38、”(見清刊本《琴學叢書·流水》之后記,1910年)第七段: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,先降后升,音勢大減,恰如“輕舟已過,勢就倘佯,時而余波激石,時而旋洑微漚。
39、”(《琴學叢交·流水》后記)第八段: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,并加入了新音樂材料。
40、稍快而有力的琴聲,音樂充滿著熱情。
41、段末流水之聲復起,令人回味。
42、第九段: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,富于激情。
43、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,最后結束在宮音上。
44、八、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“復起”部分。
45、尾聲情越的泛音,使人們沉浸于“洋洋乎,誠古調之希聲者乎”之思緒中。
46、相關景點:高山流水亭泰山經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,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。
47、此地風景恰切得詮釋了古琴曲《高山流水》的大神韻。
48、概因此附會于伯牙與鐘子期知音的故事。
49、2、古琴臺古琴臺,又名俞伯牙臺,位于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,月湖東畔,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,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,知其志在高山流水。
50、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。
51、幾年以后,伯牙又路過龜山,得知子期已經病故,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,終身不復鼓琴,后人感其情誼深厚,特在此筑臺以紀念。
52、古琴臺東對龜山、北臨月湖,湖景相映,景色秀麗,幽靜宜人,文化內涵豐富,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跡,也是湖北省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文物其一。
53、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高山流水。
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,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。
[責任編輯:linlin]
標簽: